《心经》 发表于 2023-05-19 | 分类于 ---书籍 | 心经 — 微信读书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 — 微信读书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心经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觉悟的生活:星云大师讲《心经》》星云大师101个笔记# 点评2023/05/20 认为好看我现在还没有本事参悟,但是作为科普了解了一些。# 序言 人间大自在>> 二百六十个字,可是它却代表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所以《般若心经》正是《大般若经》的中心和宗要。 >>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有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般若是诸佛之母# 摩诃:大、多、胜>> 《般若心经》的全名是《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超越知识与智慧>> 佛陀的母亲是“般若”。 >> 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 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来。 >> 没有般若就等于是盲人摸象,只能对这个世间的枝末、局部作猜测,对整个宇宙人生不能全然了解。 2023/05/19发表想法众生有成见,般若心内寻。>> 我们众生都是用各人的成见与见解去分别、认识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平常讲的智慧是从心外去认识世间,而般若则是从心内来认识世界。般若是往心内去探求,不是向心外去寻找。2023/05/19发表想法打人佛法,骂人佛法。>> 又例如禅宗公案里,老师打学生,师父打徒弟,打人虽不是佛法,但是一打,他认错了,“我错了,我改过,我忏悔”,那么打人也是佛法。骂人不是佛法,但有时大声一喝,他警觉到“我错了”,回头向善了,那么骂人也是佛法。>> 在禅宗语录里可以看到,有时师父跟徒弟讲话,徒弟上去就是一拳,而师父还哈哈大笑;笑过后,又给他两个耳光,徒弟又再拿个棍子打师父。>> 日本有一位有名的诗人曾说:“你们知道宇宙有多高吗?宇宙只有五尺高。在五尺高的宇宙里要容下我们的六尺之躯,怎么办?只有低下头来。”>> 凡是一个符号,无论它是文字、绘画、雕刻……能给人认识某一件东西的,都属于文字般若。 >> 般若没有观照,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所以,东西不是光在相上认识,还要去观照。 >> 杯弓蛇影>> 你是愿意被砍头呢,还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呢?>> 实相般若,由文字而观照,由观照而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2023/05/19发表想法桌子,木材,大树,种子/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 实相是什么样子?众缘和合。>> 实相是什么样子?众缘和合。>> 无相才是实相,有相都是假相。《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般若的层次:“正见”是凡夫的般若,“缘起”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般若,“空”是菩萨的般若,“般若”是佛的般若。最高的般若要到佛的境界才有。 >> 正见是般若,缘起是般若,空是般若,般若当然是般若。 >> 能有正见,就是拥有凡夫的般若智慧;能认识缘起,就是拥有小乘圣者的般若;能认识空,更是不简单了,要到大乘菩萨的阶段才能认识;而真正的般若,则是佛才能懂得。 >> 以开车为比喻:车子是文字般若,驾驶技术是观照般若,到达目的地就是实相般若。 >> 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 “诸行无常”,世上无论什么东西,在时间里面没有不变的;>> 因为无明的风起,所以水才会动,而其实它的本性是静的,即使是在动荡中,它的本性也还是静的,那就叫涅槃寂静。 >> 人死的是躯壳,而人的本性不死。人人都有涅槃寂静# 波罗蜜多:从此岸渡到彼岸>> “你吃过饭了没有?”你回答:“波罗蜜多!”就是吃饱了。“今天睡觉睡得好吗?”“波罗蜜多!”表示睡得很好。“你跟某人话都谈好了吗?”“波罗蜜多!”表示谈好了。 >> 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 财宝虽多,总是有限量,法施虽少,却是无限量。>> 假如我能为你讲说一个佛法,讲说一个忍辱法门,你听入心里以后,打从心里知道忍辱的重要,那么,这种能忍的修养和精神力,你能持续不断,今年忍,明年忍,十年、五十年后,甚至于来生都能忍,其功德利益将会让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完。所以佛法能给予人们无限的受用。 >> 持戒究竟是束缚还是自由呢?戒的精神是自由的,不是束缚的,要持戒才能自由,不持戒就不自由了。>> 佛教里面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说到忍辱,忍辱对一般人来说也很难。所谓忍辱,先忍之于口,不恶口;再忍之于面,面孔不动声色,没有生气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上不觉得怎么样。一般人觉得忍辱难,是想到忍辱要吃很多的亏。 >> 百丈禅师所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 假如有禅的功夫,即使饭菜煮得不好,也觉得没有关系,想想弘一大师所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菜根也有菜根香,心里也就了无罣碍了。 >> 假若你有了禅,就像弘一大师,一条洗脸的手巾一用就是十几年,还说:“毛巾是坏了,不过还可以用。”这个想法多么有力量,多么有价值!所以我们穿衣吃饭都应该要有禅。 >> 听到人家毁谤恶骂,还能感觉如饮甘露者,才能算是忍辱之人。# 心经:心的道路>> 佛教里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之坚固,能破坏任何东西,但没有东西能破坏得了它。金刚就是真如心,就是我们不变的、不死的、不坏的真心。>> 极乐世界是我们心里的世界。 极乐世界距离地球有多远?佛经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 关于《心经》的译者玄奘大师>> 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 他说:“谁能把我这个定律推翻,我玄奘就砍头以示供养。”# 自在最难得>> 我们要他欢喜就欢喜,要他烦恼就烦恼,那么他究竟是为谁而生活?不过是给人牵着鼻子走,人家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罢了。 2023/05/20发表想法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禅师的心中是佛,他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粪,你看他就是牛粪啊!>> 你问我什么是佛?你就是佛。>> 菩萨不是静静地供着给人礼拜的,菩萨是活泼泼地为人间服务,为人间布施欢喜,为人间勤劳工作的行者。 >> 佛陀有一个名号称为“如来”,“如”是不动,“来”是动,从不动而动,而能教化世间,所以叫“如来”。>> “我”是由这五样东西积聚的:色、受、想、行、识。 >> “色”就是物质的意思2023/05/20发表想法逻辑鬼才>> 有个祖父很欢喜自己的小孙子,但是有一次看到小孙子调皮,给了他一个耳光。在一旁的儿子看了却很生气,于是他也给自己赏了一个耳光。这个祖父看了就问:“你怎么打自己呢?”他的儿子就说:“你打我的儿子,我也要打你的儿子。”2023/05/20发表想法想到叫自己儿子叫兄弟,叫小弟,叫狗宝,鸡娃,都是名词。非本意。>> 名词是假的。我们称呼别人都是“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也早就听得很自然;假如当初人不叫人,而叫狗,成了“各位狗先生”、“各位狗女士”,那么我们现在听来也会觉得很自然。但是流传至今,这个名词已经定型,我们现在若叫人“各位狗”、“各位牛”、“各位马”,双方可能就打起架来了。>> 我在数十年前提倡一个观念,这也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什么叫出世的精神?就是空,就是无我。什么叫入世的事业?就是有,从空性上有,空中生妙有。2023/05/20发表想法走为上>>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2023/05/20发表想法已无我>> “不要紧!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 当房子失火时,如果我已经逃离了这间房子,你还会再叫我进去吗?>> 一、我与物 因为我们对于物质的要求不能满足而产生的苦。>> 二、我与人 人与人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苦。>> 三、我与身心 与自己的身心不能和合、顺利而有的苦。>> 四、我与见 有的苦,是从内心的思想、见解错误而引起的,因我们对世间错误的认识而生起的。>> 五、我与自然 苦从哪里来?有的是从自然界的灾难,譬如地震、风灾、水灾而来。>> 五欲,财色名食睡>> 科学、医药、经济、政治虽能解决我们人生一部分的苦,却不能解决我们根本上的苦,不能解决人的烦恼、不满足、忧虑、生死。>> 信佛教是增加自己的力量,力量增大了,虽有生死,但无惧于生死,虽有痛苦,但无惧于痛苦。 2023/05/20发表想法有些是有钱搞不来的。我是我一直认定的。>> 有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收入很高,每天财源滚滚而来,取用不完;但是一回到家,他总觉得不如意,心灵很空虚,看电视就烦躁,听电话就讨厌,虽住在华屋高楼里,却像是活在地狱一般地痛苦。有时候夫妻俩吵架,儿女骄纵不听话,更是令他烦恼不已。# 因缘如花开花谢2023/05/20发表想法看似奇怪,但的确是这么个说法>> 我还想要再吐痰。2023/05/20发表想法空父严如日,有母慈如露。晒也,湿也。>> 什么是空和有?用譬喻来说,空是爸爸,有是妈妈。爸爸怎么样?爸爸很严格,父严如日。母亲怎么样?母慈如露。世间万物如果只有太阳照射,统统都晒枯、晒干、晒死了,那不行;如果只有甘露滋润,太潮湿,也是不行。>> “读书,光是读是没有用的,是没有真实体悟的。”# 无我的状态2023/05/20发表想法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相对论>> 不垢不净,空的性质不是用肮脏或用干净来说的,是超越垢净的,因为尘垢也好,清净也好,都是对待法。什么叫作垢,什么叫作净,有没有标准?肮脏和清净是没有标准的。# 超越身心的限制>> 水的性本来是不动的,是寂静的,只因无明的风妄动了,才生起波浪;当风一停下来,寂静的水性也就出来了。我们也不一定要等到风平浪静,才看到本性的寂静;运用般若,观照在生死苦海里面流转的人生,也会知道人的本性是寂静的,法身不动。 >> “结草成茅庵,离散归原野。” >> 世间是有生死的,而悟到了出世间法,就没有生死了,离散就能归原。 >>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也有叫“六识”。>> 根,是生理的作用;识,是心理的作用;尘,是物理的作用。所以,六根,讲的是身体;六识,讲的是心理;六尘,讲的是物理。 >> 六根和六尘摆在一起,叫“十二处”。>>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 “无”最快乐2023/05/20发表想法这不是忠犬八公吗?>> 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狗子雪来仍然每天到火车站接男主人回家,当然是接不到人了,因此,它总是欢喜地去,失望地回来,多少年都是如此。后来大家就替这个狗子改了名字,叫“标准钟”,因为它每天到了下午五点就会出现在火车站。2023/05/20发表想法这谁能顶得住呀>> “哼!你这个家伙,要眼睛,到哪里去才要得到啊?竟还要有修行的人的眼睛。给你右眼,你说不对,要求左眼;左眼给你了,你又嫌臭,这许多众生真是难度,简直不知好歹!算了,我也不发菩提心了,我也不要证空证无了,我还是做我的小乘人吧。”>>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心的大自由>> 人生、人苦、人死。 人出生了之后,就会有苦,就会死,这就是人类史。无论人生也好,人苦也好,人死也好,就只是一个东西,就只是一个罣碍,我们就是心里的罣碍太多,所以患得患失。 2023/05/20发表想法我丢。 无惧生死啊>> 禅师说:“有修行的人遭遇危难时,总能很安然,纵使在大火里面,也能先把心定下来。没有罣碍,面对生死,无怖、无惧、无畏,那么我在这里就是说法了。”>> 有的人晚上走路,总是觉得不大对劲,感觉后面好像有鬼跟过来;听到一点声音,就要赶紧快走,却发现,不得了,它走得更快,心里就恐怖起来。假如你能有勇气,就说:“站住!让我看一看鬼是什么面目?”其实并没有鬼,鬼在哪里?鬼在我们心里。 >> 人都活在语言、思维、惯性的颠倒妄想里。说“这个女子不是人”,他不高兴,他在颠倒;“九天仙女下凡尘”,他很高兴,他在妄想;“养个儿子会做贼”,他又不高兴了,颠倒;“偷得仙桃供母亲”,看了真是令人高兴,又是一个妄想。人总是这样,颠倒妄想、妄想颠倒,循环不已,漂溺苦恼。 >> 所谓涅槃者,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所谓涅槃者,就是不生不死的意思。没有生死了,没有生灭了,没有苦了,我就涅槃了。# 附录 《心经》关键词>> 心 人有好多种心:肉团心、缘虑心、精要心、坚实心。 >> 波罗蜜(多) 梵文的惯用语,“事已成办”的意思。>> 五蕴 又叫“五阴”,指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身体上物质的部分,“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作用。“受”是身心能感受到苦乐,“想”就是思想分别,“行”是行为,“识”就是我们的意识。>> 空 缘起性空。>>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又称“六入”>> 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会分别形成意识,称为“六识”,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人生从过去到未来,就是这十二种程序的关系。《般若心经》文中用简略语法,故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是佛法的纲要,它说明了整个人生的次第,也叫“四圣谛”——四种真理的意思。第一是苦,能逼迫身心者。第二是集,能招感一切善恶。第三是灭,指灭了生死烦恼。第四是道,是可修可证得。集为苦因,道为灭因。 >> 菩提萨埵 梵文音译,就是“觉悟众生”之意,中文常简称“菩萨”。要怎么成为菩萨呢?要以“无所得”才能到达菩萨道,有相、有对待、有执著、有人我,就与真理不相应。>> 涅槃 不生为“涅”,不灭为“槃”,合起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如果修行到了觉悟不生不死的境界,那就是涅槃真如做本体了。涅槃里没有生死,没有生灭,是完全的人生——“常乐我净”的境界。 >>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未来合称“三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是最高觉悟、最高感受的境界,就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成佛的境界>> 咒 梵语音译“陀罗尼”,又名“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