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微信读书

笔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025-01-27 18:47:43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025-01-28 13:33:39
修养自身的品性,端正自己的心思;
意念真诚;

# 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025-01-28 13:37:49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025-01-28 15:19:09
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25-01-28 15:22:31
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
自我省察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25-01-28 15:25:35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今天能够涤除身体上、心灵上的尘垢,使身心都焕然一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2025-01-29 16:25:33
所说的想修养好自己的品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
是说如果心里有愤怒,就不能端正,
心里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
心里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
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
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2025-01-29 16:31:23
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
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
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
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
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
.
因此,
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
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孝者,所以事君也;
# 弟者,所以事长也;
# 慈者,所以使众也
2025-01-29 16:48:01
所说的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
.
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
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
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
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
原来治国先齐家,在这里。
孝顺父母=君主,
恭敬兄长=官长,
慈爱子女=民众,
【就最后一条而论,也就是说,不慈爱子女,即使治国也难得民心,】

#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2025-01-29 16:55:54 《诚其心》
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
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2025-01-29 16:55:04
品德高尚的君子,
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 上老老而民兴孝,
# 上长长而民兴弟,
# 上恤孤而民不倍,
#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2025-01-29 17:00:42
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
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
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
.
所以,君子有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
• 絜矩之道:“絜”(xié),用绳子量长短,引申为衡量、规范;“矩”,本义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则、准则;“道”,方法、原则。意思是用一定的准则来衡量和规范行为的方法。

#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 此之谓絜矩之道
2025-01-29 17:02:42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
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
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
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
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
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
--------------------------------------------
这种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就叫做“絜矩之道”。
--------------------------------------------

• 絜矩之道:“絜”(xié),用绳子量长短,引申为衡量、规范;“矩”,本义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则、准则;“道”,方法、原则。意思是用一定的准则来衡量和规范行为的方法。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2025-01-29 17:11:34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
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
有土地才会有财富,
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
德是根本,财是枝末,
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
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
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
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
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
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
(德本财末,财散民聚,
言不悖而悖不入,货不悖而悖不出。)

# “惟命不于常。”
#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2025-01-29 17:16:23
“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
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
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
#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2025-01-29 17:26:25
《秦誓》说:
“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
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
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
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
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
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
--------------------------------------------
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
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
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
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
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
.
这说明,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

无不有才而有胸怀,福造焉。
虽但有才而无容容,险恶焉。


#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2025-01-29 17:28:01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
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
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
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2025-01-29 17:33:32
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
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
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
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的,

#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
#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2025-01-29 17:36:48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
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
.
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

--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