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

微信读书

笔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
# 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百问于渔者。
# 曰:“鱼可钩取乎?”
# 曰:“然。”
# 曰:“钩非饵可乎?”
# 曰:“否。”
#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2024-12-04 07:17:00
是读文言文有进步了吗?(我读这个根本没有卡壳,脑中自带翻译系统。
.
跟我之前读孙子兵法,道德经,庄子,等 有关系吗?)
.
而且,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种,字简而意深的表达方式。
(有时候,自己想到一句话,就想办法文言文来精简,或者 让 GPT给我出答案,)
-----------------------------------
对不起,后面我看看不懂了,要借助GPT翻译

#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
# 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
#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
# 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
# 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 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
# 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 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
# 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 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
# 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
# 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
# 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
# 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
# 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
# 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
# 又何必分乎彼此哉!
# 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2024-12-04 07:28:52
翻译:
.
渔夫说:“你是砍柴的,和我的职业不同,怎么能够干涉我的事呢?不过,我也可以试着给你解释一下。
.
你口中的利就像你看到我钓到了鱼。
你口中的害就像你看到鱼丢失了性命。
你只知道眼前事件的利害关系,并没有看到影响眼前事件的利害关系是多方面的。
.
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道其一,未知其二。
.
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
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
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
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
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
.
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
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
.
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
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
.
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
--------------------------------------------
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
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
.
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
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
.
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

#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 曰:“烹之可也。”
#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 曰:“然。“
#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2024-12-04 07:36:43
翻译:
樵夫又问:“鱼能生吃吗?”
.
渔夫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
樵夫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
.
渔夫答:“当然。”
.
樵夫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有了用处。”

# 薪,火之体也。
# 火,薪之用也。
# 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
# 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
2024-12-04 07:43:29
人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理解,身躯为体,魂魄(欲望)为用。

# 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
# 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
# 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

# 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
# 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
2024-12-04 07:50:12
这一段大家讨论争议,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
火是“用”,木头为“体”。
.
〖以用为本〗:火的出现是为了用。
.
〖以体为末〗然而木头(体)没了,火就没了,这是火的“末”。
--------------------------------------------
水。
.
〖以体为本〗水的体,就是它的初始状态。
〖以用为末〗水用完了(无用了),就是水的“末”。(例如:喝水,撒泡尿;洗脚水,倒掉;用水洗个澡;)
--------------------------------------------
再议“动静”。
.
火一直在动。
水一直不动。
(其实海洋水也是不动的,是因为月球潮汐,外力使它动。)

# 时然后言
2024-12-04 08:03:52
时候到了才说

#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

# 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
# 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
# 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
# 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
# 何物不我?何我不物?

# 夫名也者,实之客也;
# 利也者,害之主也。
# 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
# 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
2024-12-05 08:00:15
名誉是次要的,利益才是害人的主体。
.
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丧失于有余。
危害产生于有余,实际丧失于不知足。


# 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殉得,故有害生焉。
2024-12-05 08:04:53
那些为了维持生计而必须追求利益的人,
与那些因贪婪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最终都会导致生命的损害。
--------------------------------------------
这里强调的是,适度追求利益是生活所需,但过度的贪婪会导致自我牺牲,从而带来生命的损害和损失。

# 夫贿之与赃,一物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

# 夫誉与毁,一事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

# 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霄之有耶
2024-12-05 08:27:54
不要名与利,即便是一日升九次官,价格涨十倍,都无害处。
(因为给的,你不要。---或者说 不在乎?)

# 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
# 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霄。
# 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霄之患,唯有德者能之。
# 天依地,地会天,岂相远哉!
2024-12-05 08:30:51
争夺是取利的发端,
谦让是求名的根本。
.
得利了,祸害就会产生;
名声鹊起了,实体就会丧亡。
.
得利了,名声鹊起了,却没有“害生实丧之患”,唯有有德之人才能如此。

#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
# 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
# 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
# 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
# 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
# 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
# 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

# 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

# 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干身,不若尽之于心。
# 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干心,神得而知之。

# 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
# 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
# 既无心过,何难之有!
# 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2024-12-05 19:31:33
口不若身,身不若心。
尽心,可得神明。

# 愿闻其方

#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
# 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
# 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2024-12-06 07:13:38
穷理,尽性,至命

# 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2024-12-06 07:14:32
以物而非我,观之成圣

#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某矣
2024-12-06 07:17:13
毛泽东说,“欲成大,需从群众出发。群众之心为绳,凝而成钢,拴而不破,捆万物而力无穷。”
.
古人云,“可得民心者,方为天子”

# 非唯一时之天下渭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
2024-12-06 07:23:41
非为一时,而传于千秋万世。(让我想到了宋江)

# 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
# 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2024-12-06 07:25:19
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
六物具备而钓上鱼的原因,非人力所能为也。
(是不是很熟悉?在经书被老龟搞到河里,石头上晒干,经书粘在石头上时。
.
悟空安慰师傅,也曾说过,“天地本不全,经书也应有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 未达
2024-12-06 07:29:29
听不明白

# 请问其方
2024-12-06 07:28:13
敢问其方;
请问其方;
愿闻其方;
愿闻其详;
何?
何因?

# 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
# 一不具,则鱼不可得。
# 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
# 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
# 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
# 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
--------------------------------------------
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
然而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这就不是人的原因。
.
六物品备足却钓不到鱼,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但是,六物品不备足却能钓到鱼,这种情况却是不存在的。
--------------------------------------------
因此具备六物,是人事。
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
.
六样物品不备足而钓不到鱼,
这不是天意,而是人事。

# 修德积善,君子常分。
# 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2024-12-06 07:38:42
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
哪里还有其他别的事值得作呢!

# 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
# 当祸,分也,非命也。
# 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
# 当福,分也,非命也。
2024-12-06 07:42:24
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
当祸,分也,非命也。
.
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
当福,分也,非命也。

# 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言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
2024-12-06 07:46:32
人与人的亲情,没有比父子的关系更亲的了;
人与人的疏远,没有比路人的关系更疏的了。
.
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

# 义者,让之本也

# 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
# 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

# 敢问何故

# 鱼与薪则二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
# 百斤,力分之内者也,
# 十斤,力分之外者也。
# 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
# 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 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 当天地穷极之所必变,变则通,通则久

# 欺他,得之必有祸,斯有妄也.顺天而动,有祸及者,非祸也,灾也。

# 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
# 阳则温,阳极则热;
# 阴始则凉,阴极则寒。
# 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

#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
# 用无定体,惟化是体。
2024-12-07 09:48:21
本体没有固定的应用来与之对应,
应用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定;
.
应用没有固定的本体来与之对应,
本体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定。
--------------------------------------------
所以,应用 和 本体 都由变化而定。

# 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 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2024-12-07 09:51:12
人是物的极致者,圣人是人的极致者。

# 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
2024-12-07 09:55:59
物中至极,人。
人中至人,圣人。
--------------------------------------------
所以,圣人是物中之极,也是人上人。

# 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
# 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
2024-12-07 09:54:48
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做妄知。
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做妄言。

# 舍天地将奚之

# 舍动静将奚之

# 运消长者,变也;处轻重者,权也。

# 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谓之人。
# 心之灵曰神,胆之灵曰魄,脾之灵曰魂,肾之灵曰精。
# 心之神发乎目,则谓之视;
# 肾之精发乎耳,则谓之听;
# 脾之魂发乎鼻,则谓之臭;
# 胆之魄发乎口,则谓之言。
2024-12-07 10:07:31
心神=目视。
胆魄=口言。
脾魂=鼻臭。
肾精=耳听。

# 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
# 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
# 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渭之曰阳行;
# 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
# 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 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

# 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
# 无阴则阳不成,无小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

#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 才一也,利害二也。
# 有才之正者,有才之不正者。
# 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者也;
# 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2024-12-07 21:12:25
才华是一,利害是二,
才华有利有害,这是一分为二。
.
才华有正与不正之分。
才华正,利于人,亦利于己。
才华不正,虽利于己,却害于人。

# 譬犹药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
# 平药则常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
# 能驱重疾而无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谓良药也。
2024-12-07 21:18:26
譬如以药医病,
.
有时候也用到毒药医病,但毒药只可以偶尔使用,不能反复使用,疾病一旦痊愈,就要迅速停止使用毒药,若不停止使用毒药,毒药就会毒死人。
.
普通的药在遇到小病的情况下使用是可以的,但遇到重病的情况,它就没办法医治了。
.
能够医治重病而又没有害人的毒性的,这样的药古往今来的人都称为良药。

# 择臣者,君也;
# 择君者,臣也。
# 贤愚各从其类而为。

# 上之所好,下必好之。

# 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
# 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
# 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
# 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
# 日盛则昌,日削则亡。
# 盛之与削,昌之与亡

# 夫治世何尝无小人,
# 乱世何尝无君子,
# 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
2024-12-07 21:26:00
治平之世何尝无小人?
混乱之世何尝无君子?
.
不用君子,善行如何能够推广?
不用小人,恶行如何能够壮大。
--------------------------------------------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为什么百家争鸣,能人百出。因为乱世啊。

# 君子见善则嘉之,见不善则远之;
# 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嘉之。
# 善恶各人其类也。

# 君子好生,小人好杀。

-- 来自微信读书